春风掠过古运河畔,粼粼波光映照着千年水道斑驳的石岸。在古运河畔的广化桥社区,钟楼区南大街街道河长办以运河为纽带,开展了一场以"河长制+文化传承+全民参与"为特色的水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将千年运河文化与现代水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运河特色的生态保护新路径。
河长倡议启新篇 网格共治筑防线
活动在广化桥社区河长祁红的倡议声中拉开帷幕。“我家住在运河边,争当运河巡逻小卫士!”河长以运河畔居民的视角,号召党员、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河道巡查、环保监督,让“家门口的母亲河”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课堂。“千年运河不仅是‘流动的文化遗产’,更是保障水安全的重要动脉。”活动中以数据揭示运河水质改善的紧迫性,融合法治教育与节水科普,增强了居民水生态、水安全忧患意识,实现“难题共解”“大事同办”的社会共治“面”。现场,网格员还向居民发放宣传页,图文并茂地传递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生活理念,普及节水常识。近年来,广化桥社区利用“小网格”助力“河长制”,通过“微治理”实现“河长治”,推动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非遗扎染溯水脉 古艺新传润民心
“一池靛蓝染春秋,半尺素巾系水情”。居民在尚有文化服务中心老师的带领下动手制作扎染小方巾,体验扎染技艺。老师从运河船工的“绳结密码”讲起:昔日漕运工人以不同绳结记录水文、传递信号,这些“水上语言”如今化作扎染的捆扎纹样;而蓝印花布的染料,取自板蓝根与清水的反复浸淬,“水既是媒介,更是灵魂”。居民们将白布折叠捆扎,浸入靛蓝染缸,清水漂洗后,一幅幅蓝白相间的花纹跃然布上。活动中,老师讲述了运河与扎染的渊源:“过去染坊沿河而建,取水方便,染布废水也需沉淀后排放,老祖宗早就懂得‘水循环’的道理。”一位阿姨举着扎染方巾感慨:“原来染一块布要用这么多水!以后洗衣洗碗可得省着点。”居民们感悟到传统技艺不仅是文化符号,更蕴藏着“护水”的朴素智慧。通过动手实践,将运河非遗技艺融入生态教育,让文化传承与河道保护同频共振。
亲子清污护碧波 水上实践育新风
民丰窑古运河畔马达声阵阵,最“燃”的当属河畔中央的水上实践。志愿者向亲子家庭演示巡河工作:“快艇速度快、灵活,适合巡查河道死角。但再好的工具也得靠人维护——少扔一个垃圾,就少一份清理压力。”讲解完安全须知后,巡河体验活动随即展开,社区河长祁红为快艇成员佩戴“巡河小卫士”徽章,并提醒注意安全。4组亲子家庭在专业人员全程协助下乘坐快艇加入“河道清污行动”,戴上手套、手持网兜,在指定河段巡逻,打捞漂浮的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妈妈快看!我捞到一个塑料瓶,塑料瓶属于可回收物,但泡在水里会释放微塑料!”这场“速度与激情”的碰撞,让河道保护不再停留于理论。当快艇划开碧波,当垃圾袋逐渐装满,大家再次真切感受到“守护家门口的运河,就是在守护地球的血管”,营造节水、爱河、惜水、护河的社会新风尚。
从光影回溯到指尖创作,从水上驰骋到弯腰拾捡,钟楼区以“水”为线,织就一幅全民参与的水生态长卷。下一步,钟楼区河长办将已本次活动为基础,持续结合河长制,开展“运河环保课堂”“节水家庭评选”等活动,推动护河意识融入社区基因,让全域河道焕发永续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