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钟楼区护场河畔的一场“无声整治”引发关注:五星街道河长办工作人员提前一周公示、现场宣教,联合城管、村委、物业等,5小时内平稳清理青枫公馆段500平方米违规菜地。这场“零冲突”的河道治理,正是钟楼区“预防为主、共治共享”河长制长效管护的缩影。
一河一策绘蓝图,长效久治护生态。近年来,钟楼区河长办精准施策破解河湖治理难题,构建“责任网格化、治理协同化、管护智慧化、机制常态化”的河道长效管护体系,全面镌刻新时代河长制的“久治密码”。
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属地落实”的责任体系。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责任网络,实行精准治理。设立“民间河长”制度,发动沿线社区居民参与河道巡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全民护河格局。护场河违规菜地清理行动中,提前一周张贴公告、现场普法宣传,实现执法与教育结合,违规菜地清理后将实施绿化补植,巩固治理成效。
深化“河长+部门”协同机制,整合水利、城管、数据局等职能部门力量,建立“发现-交办-处置-反馈”闭环流程。依托市河长办搭建的“河长云”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河长巡河轨迹实时监控、问题在线交办。运用无人机航拍对全域河道开展月度全覆盖巡查。护场河治理中,区河长办通过无人机发现隐蔽区域违规种植问题,48小时内完成联合处置,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模式。
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将河道治理纳入年度考核,建立“月巡查、月通报、季考评”工作机制,2024年累计处置河道问题345件。聘用周边居民担任河道保洁员,结合“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形成日常保洁与专项整治结合的常态化管护模式。
在全区推广“源头防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全链条管护模式。2025年计划建设幸福河湖13条,打造河道生态景观带。通过“保护母亲河”“运河毅行”等活动,培育全民护水意识,让河道治理从“政府干”变为“大家管”,真正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为建设生态钟楼提供坚实水生态保障。
河湖安澜,制度为基。从“一河一策”到“长效久治”,钟楼区河长办以不变的生态初心,书写人水共生的时代答卷。守护河湖永续,让“久治密码”永续传承,润泽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