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钟楼区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攻坚克难、勠力争先”的钟楼实践,以全市3%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0%的经济总量和8%的财政收入,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持之以恒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了一条都市双创驱动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幸福、产城融合示范”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沿着玉兰森林廊道由东向西,“油罐遗存”“南岸老厂”“盐库船坞”的前世今生在眼前一一铺展,“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神奇历程令人感慨万千。
再加上被称为工业遗存保护“常州样本”的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三堡街,以及“城市郊野、运河慢村”的安基村,如今的大运河钟楼段,已基本串联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体验舒适的璀璨文化带、绿色风光带、特色旅游带,千年古运河重新显现昔日神韵,并焕发出新的光彩。
钟楼区立足于现有自然资源禀赋,结合城市发展脉络、历史文脉、江南水脉,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环境改善,着力打造绿韵江南钟楼样板。
在高标准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的基础上,钟楼区紧紧围绕“生态源保护工程、郊野公园建设工程、城镇公园绿地建设工程、生态细胞建设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生态绿道建设工程”六大工程,依托现有自然风貌,结合步道和绿带建设,见缝插绿、穿墙透绿,打造“串珠式”公园绿地网络,积极推进古运河沿线绿廊建设,重点建设大运河南岸滨河绿地、童子河后塘河生态绿廊两大工程,形成连续不断、有机衔接的城市生态通道。
2022年以来新建绿化项目13个,新增绿化面积19公顷,东横街口袋公园、健身路口袋公园等相继建成,让绿色真正成为钟楼的底色。
依托深厚底蕴,坚持文化为魂,钟楼统筹推进老城复兴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大运河文化为题,钟楼以“油罐遗存”“南岸老厂”“盐库船坞”串联产业园,形成“多点一线”的运河创意产业带;“运河五号创意街区”通过园区转型,探索兼顾工业遗存与城市发展的“共融”之路,成为大运河常州段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型;通过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瞿秋白纪念馆深化建设,盛宣怀故居、夏家大院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出新,钟楼区不断提升运河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功能;通过推进环城滨水空间系统建设,钟楼区让安基村、三堡街等持续点亮夜经济,悠悠古运河的独特魅力沿着景观长廊进一步彰显。
“以云汇数、以数引企、以企兴产、以产聚人”。近年来,“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常州工业云”“常州政务云”这“三朵云”扮靓了钟楼的美丽天空,让钟楼区乘“云”而上,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振翅飞翔。
创造美丽经济,让美丽生态成为竞争力、生产力。近年来,钟楼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进腾笼换鸟、生态工业等绿色低碳发展形态,让生态价值加快汇聚成产业转型升级新赛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以“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为抓手,钟楼区提升改造8个园区,实施“零地增效”项目19个,累计整治企业551家,腾退土地774亩。以此为基础,钟楼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先导区”建设,抢占“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风口,高站位建设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建立以头部企业为引擎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一园两平台三云多中心”格局基本成型,钟楼经开区成为全市唯一创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省级大数据产业园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的支柱作用,钟楼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2022年“两新一智”主导产业完成产值437.83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8.9%。
在绿意盎然的家门口公园里晨练,在灯光璀璨的滨河绿道上夜跑,在古运河里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皮划艇比赛……这些,已成为钟楼人健康生活新时尚。
高品质城市环境是人民群众舒缓身心、疗愈压力的港湾。近年来,钟楼区稳步推动老城厢复兴发展,瞿秋白纪念馆、青年广场崭新亮相,大庙弄街区整体改造、莱蒙都会业态更新等有序实施。完成道路环境综合提升47条,老旧小区改造70个,建设勤业路、清潭西路等“精品街道”20条。深入推动新闸片区、客车厂片区等的开发,努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样板片区。
作为主城区,钟楼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定位,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奏响共同富裕新乐章。这些年,横跨新运河的星港大桥、贯穿东西的振邹路等相继建成投用,有效提升了镇区与城区的通达,运河边安基村成为点亮夜经济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示范项目,泰村、杏塘集建区全面推进,725套新居建设现场如火如荼,精品样板房被称赞为“住的人幸福自豪、看的人羡慕向往”。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钟楼区充分挖掘美丽乡村资源价值,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应用场景,让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2022年全区村集体年收入超千万元10家,达总数的20%,年收入超500万元的村集体数过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