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溪镇是金坛市重要圩区乡镇,拥有4个万亩以上大圩,其中建昌圩总面积近10万亩,是太湖流域第一大圩。全镇圩堤总长90公里,圩区总面积16.55万亩,拥有排涝站29座,装机容量3221千瓦,排涝流量78.8立方米每秒。长期以来,积极探索以“五个到位”推进圩堤、河道河塘、泵站及小型水利配套建筑物“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初见成效。
一是宣传到位,提高村民水法意识。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为契机,与汛前、汛后大检查相结合,通过村板报、橱窗、横幅流动宣传等多种形式,把水法宣传到每家每户。以设置公告、界桩、警示牌、宣传牌等明确管理要求及措施,对圩堤乱垦乱种等现象,做到发现一例、清理一例,防止群众攀比,有效杜绝圩堤乱垦乱种现象发生。利用每年水法宣传日、法制宣传日等开展集中宣传,配置专门管护宣传车,向群众和企业发放水利工程管护资料1万余份,增强了村民水法意识和水利工程管护的自觉性。
二是组织到位,全面实行属地管理。探索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护属地管理,成立由分管副镇长为组长,水利、农林等部门和村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圩堤、河道河塘、泵站及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管护,由所在村委会及业主负责,由各村组建管护队伍,由村支书或业主担任第一责任人,并将管护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镇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将管护效果与管护报酬相结合,做到包人到圩实行绩效挂钩。
三是实施到位,注重科学施工效果。在水利工程设施长效管护中,坚持边建边管、建管结合、一管到底。坚持科学施工、因地制宜,创新施工方法。在马山门西溪段圩堤加固中,为提高圩堤建设标准,针对土源不足问题,采取圩堤加固与土地复垦相结合,取高岗田土用作圩堤加固,既解决土源不足难题,又提高了农田标准;在上鲍塘圩圩堤加固中,针对土方取土难问题,采取圩堤加固与河道清淤相结合,通过先开挖农田加固圩堤,再用清理河道淤泥回填取土坑,既保证了圩堤加固质量,又达到清淤河道目的;在马山门圩巨村段圩堤加固中,为解决居住特殊区土方无法达标的地段,采取土方加固与防洪墙建设相结合,用钢筋混凝土建设高标准防洪墙,解决土方无法加固问题,并在外河内塘险工采取块石护岸,提高圩堤防洪标准,解决退堤压费难题,达到一土多用、一举多得的目的,为长效管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水利工程实施与长效管护中,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确保工程质量与管护效果。
四是联动到位,提高协调合作能力。强化镇政府、水利站、村委会和村民“四级联动”,达到建管并重和管养结合的目标。实行专人和监控相结合,镇财政安排50多万元,对全镇所有排涝站安装监控探头,实行24小时监控。自2010年安装监控以来,全镇排涝站从未发生失窃现象。强化与村委会联动,镇政府与村签订管护责任状,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履行宣传和引导责任,做好圩堤、河道等长效管护。村委会强化与村民的联动,将圩堤、河道河塘等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切实提高村民水法意识及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护的自觉性。
五是管护到位,增强长效管护效果。圩堤、河道、泵站及小型建筑物通过定人、定岗、定标准、定酬等明确管护责任与要求,并与水政监察巡查相结合,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及相关植物措施,有力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四位一体”。镇、村和管护人员层层签订管护责任状。镇政府出台圩堤、河道、泵站等长效管护措施,树立管护公示牌,公开管护目标、管护人员、管护标准,明确水政监察员每周巡查一次,村干部实时监控,管护村每月汇报一次管护情况,镇政府进行年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各村目标考核挂钩。2013年,累计投入20余万元,购置绿化草种1000余公斤,在圩堤进行播种,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发包,做到圩堤边加固、边绿化、边管护,并将圩堤标准化管护范围从原来5公里扩大到20公里。其他70公里圩堤今年实现无种植管护。大力推行圩堤、泵站、河道管护公司化,成立一体化水利工程管护公司,确保达标圩堤全部列入长效管护范围。目前,镇级以上河道和重点圩堤均成立了专业管护队伍,全镇68条、200多公里河道管护全面实施了长效管护。此外,由水利站牵头,强化村百分考核,一年定期与不定期抽查四次,实行“责、权、利”挂钩,并列入政府年终考核目标,镇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