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老天异常,“梅姑娘”姗姗来迟却又匆匆离去,梅雨较正常年景少了100毫米,而太阳整天像个火球炙烤大地,35度以上高温累计达40天,最高气温达41.5度,打破有记载的历史记录。尽管旱魔肆虐,但记者走马南北两山看旱情,除山坡旱地作物被烤焦外,村庄安详,没有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田野葱绿,没有因无水可抗而枯死的庄稼。大旱之年,河库塘坝水丰盈,出现这样的景象,超乎想象........
山中库水丰
在天目湖平桥一带的深山小村,60多岁的陈老汉对记者说,今年的天干超过以往任何一年,2007年大旱,村里七、八个山塘塘底全部见了天。30多户人家守着一口井,每天都排队候水,人用过的水舍不得倒掉给畜禽吃。而今年这样的干旱,村民却定定心心吃自来水,根本不担心会没水吃。像陈老汉所说的情况,在南北两山的村庄比比皆是。记者迎风站在前宋水库大坝上,脚下,浪涛拍岸,水花四溅;远眺,水天一色、鹭鸟翩飞、波光粼粼。谁能想到2007年那场大旱,这个可蓄水数千万方的水库,竟然干得只剩下12万方水,农灌全部停止,生活用水岌岌可危。而今,这样的大旱年头,百姓生活用水无虞,这完全得益于溧阳市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去年,市政府投入9000多万元,将自来水管网延伸至历年易遭干旱,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的戴埠、天目湖、社渚、南渡、上兴等镇的一些村庄,又解决了9.6万人的饮水困难。这样的大旱,库水丰盈,更是靠了这些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5.05亿元,对全部64座大小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特别是沙河、大溪两大水库通过除险加固,把这个全市人民生活用水的“大水缸”变成了“水银行”。过去,由于水库涵闸、大坝百孔千疮,有水蓄不住,不敢蓄;而今,两大水库能蓄能囤,汛期警戒水位分别比原来抬高了1米,由此共增加库容2600多万方。而至于像前宋水厍、塘马水库、吕庄水库等被当地农民称作“水缸”的水库,除险加固后都恢复了蓄水功能,加之管理到位,跑冒滴漏不见了,库中的水丰盈了,为生活生产积累了水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64只大小水库除险加固后,就像一个壮劳力原先有病不敢干重活,现在体強身健,恢复了身体完全能吃“重”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市64座大小水库恢复兴利库容133万方,增加兴利库容3000万方,这也是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取得的最大成效!
河塘欢畅流
俗话说:“大塘里有水,小塘里满;上河里涨水下河里浑”。假如说水库保障了百姓的生活饮用水;那么分布在南北广袤山乡星罗棋布的塘坝和圩区纵横交错的河汊,则为抗旱提供了不竭的水资源。塘坝作为丘陵山区农民灌溉最实惠、最方便的水源,这些年来,各地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小改大、浅改深、死改活”,天目湖镇近年来每年都投资百万元开挖塘坝30多个,全市先后完成5-10万方的塘坝达标400多个,建设溢洪道、涵闸、隔水墙等配套设施,通过“三改”、“配套”,使过去被称作“菜篮子”的塘坝变成了“盛水窖”。假如把塘坝喻作人体的细胞,那么河道则是大血管。前些年,由于河道缺乏必要的管理,水草铺盖、游泥累积。有的河道已失去了行洪灌溉的功能。为此,溧阳市在大力整治塘坝的同时,从2004年起,又对河道进行全面清淤,市里投资1.2亿余元,清理河道191条,总605公里,细胞激活了,血管顺畅了,清流汩汩不阻断。因而,抗旱之际,一条条河流,不见了往昔清障的人群,看不到了翻水的机泵,旱魔消遁得无影无踪。
旱前冷思考
大旱无恙,奇迹来自政府重视,投入到位。而大灾面前无大难,往往又使人会产生一种盲目的自信与乐观。市水利局副局长马祥中说,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许多不曾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需要我们再认识、再实践。这明白无误地在警示人们:今天无恙,不可能一劳永逸,无水之虞永远存在,绝不可掉以轻心!为此,马祥中呼吁:全民要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更要有节水意识。记者了解到,针对今年的极端天气,市水利局正在调研、论证新的供水结构,酝酿、制订出在特殊干旱年份,应对危机保供水的新思路,以改革目前生活、生产用水混为一谈,优质水体现不出价值的供水旧机制。
水宁关乎大局,关乎民生,保护好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这是天灾给我们上的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