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水利现代化建设侧记
周良法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花红树绿,柳絮飘零,古城常州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常州西太湖千里碧波,风光秀美。湖区芦苇荡内鸟儿啁啾、虫儿呢喃、水禽嬉戏、鱼肥虾美,近湖岸边的十几台挖机配合着五台大型载泥船正在抓紧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常州,正凭水生风,乘着中央1号文件的东风,集聚全市之力吹响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冲锋号角。
巧借外力,“瓶颈”一破劲头增。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用钱。长期以来,常州的水利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成了影响全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大“瓶颈”。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水利投入的文件精神,以釜底抽薪、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拓宽水利融资渠道,保障水利资金投入。常州努力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市场化投资为补充的投入机制,确保水利投入每年都有较大增长。2009年以来,常州市每年从当年全市的可用财力中拿出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村水利,同时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按规定比例用于农村水利,每年划出城市维护建设税的15%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同时积极利用政府融资平台,通过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参与水利建设。近几年水利投资公司通过对外融资的方式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共投入资金约10亿元,确保了水利投融资数额的连年稳步增长和连年保值增值。
规范管理,制度锻造“金钟罩”。“全市每年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很大,资金、人员、质量、程序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大问题!”市水利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苗润对此深有感触。作为全市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主体,这几年,全市水利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已超20亿元,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规模屡创新高。如何管好这笔庞大的资金,如何带好这支复杂的队伍,如何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成了全市人民关心的焦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钱”成了各方共识。为此,常州市水利局制定出台《管理制度汇编》。《水利局党组议事规则》明确规定,所有议事必须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坚决反对和防止“一言堂”、“家长制”,全局“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坚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于干部提名、人事任免等重大,要逐人逐个进行表决和票决,造成数超过应到会人员半数的才能视为通过,对决策事项意见分歧较大的,暂缓表决。30万元以上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来执行,坚决杜绝人为影响工程建设的现象发生。2013年《管理制度汇编》最近新鲜出炉,这部“行事规则”是在充分民主酝酿的基础上,经局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后出台的,汇集了各方意见建议,成了全市水利干部做人行事的“红宝书”、“护身符”。
集聚全力,攻坚水利“现代化”。2011年中央、省1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时不我待,机不再来。在这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让人不敢迟疑和怠慢。常州紧紧围绕全市“十二五”发展总体要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打响了实现全市水利“现代化”的攻坚战。全市上下齐心聚力,力争到2015年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防洪减灾应急能力,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改善人居水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综合生活生产条件,彰显龙城绿色水文化,提高水利社会,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确定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6大类23小项,同步设立“人民群众对水利基本现代化成果满意度”评判指标。综合得分90分以上、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关键性指标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对水利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达到70%以上,成为常州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门槛”。2015年,常州的防洪减灾能力将达到一流水准,水资源供给能力与效率水平同步攀高,河湖水质与水生态状况优良,农田水利保障能力、水管理能力、水利发展保障能力“三驾马车”遥遥领先。
目标催人奋进,事业美好如画。常州水利人已无退路,唯有“华山一条路”,只有夺路而出,才能确保在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掉队、不拖“后腿”、不留遗憾。(作者系常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