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水利大省。“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又一个“黄金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全省上下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的重要工作来推动,持续加大建设力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服务作用更加彰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更加重要,迫切需要加快水利现代化步伐,以水利现代化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现代化。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这是省委、省政府又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个文件贯彻中央要求,紧扣江苏实际,顺应发展要求,针对性、指导性、政策性强,必将对推动我省水利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精神,更大力度地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大局,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按照水利现代化的要求,
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更加注重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更加注重大中小工程配套,更加注重城乡水利协调,更加注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不断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精神,更大力度地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基本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让人民群众得益受惠;坚持科学治水、人水和谐,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实行防洪除涝抗旱并举、开源节流保护并重、建设管理改革并进,促进区域与流域、农村与城市水利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水利的综合效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水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强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即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水工程管理服务体系,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精神,更大力度地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扎扎实实抓好当前。要全面落实深化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完成今年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水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一要加大水利建设力度。主要是南水北调、新一轮治淮、沿海水利、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长江治理等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灌区节水改造。各地要精心组织实施,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建设水平。二要加大水利管理力度。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金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行规划许可制、竞争立项制、投资控制制、资金保障制、绩效评价制,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水资源管理、河湖水域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全面提高水利管理服务水平。三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分级管理、多元投入、长效管护机制,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和标准化建设。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四要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确保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明显提高。要落实好各项水利投入政策,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水利投入新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水利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大力度兴水利、除水害,切实负起责任,持之以恒,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努力使我省在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来源:新华日报2011年2月9日A1版 评论员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