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近33亿元
2003年以来的五年,是常州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的五年,也是常州水利发展史上投入力度、建设力度最大的五年,更是常州水利不断开拓,加快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市水利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防洪除涝保安全、优化配置水资源和努力改善水环境为重点,以城乡统筹、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和管理为切入点,以科技创优、改革创新思路为支撑点,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五年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2.69亿元,是2002年前五年的2倍多,水利各项建设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重点骨干工程相继实施并投运。太湖流域治理澡港枢纽、溧阳北河整治、金坛丹金闸枢纽、新闸防洪控制工程、武宜运河拓浚、武澄锡西控制线口门建筑物等重点工程相继完工投运,首轮治太骨干工程经多年的努力,已按批准的规模和标准全面完工。长江堤防工程全面达标,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 区域工程协调推进。配合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和城市建设发展,按照分片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的要求,一改以往“区自为战,县自为战”的被动治水局面,上下协同,市区联动、统筹兼顾、团结治水,从而使溧阳塘马水库除险加固、肖龙港河道拓浚、武南河拓浚等一批多年想实施未能实施的区域骨干工程,得以实施并发挥工程效益。
城市水利建设全面启动。在抓好城市防洪横塘河南、北枢纽建设和首批23条市河水利治理的同时,实施了一大批内河排涝泵站的更新和改造,完成了城区48处洼地的除涝工程,基本解决了现有低洼地区的内涝现象。金坛、溧阳和武进区城市防洪按规划分步分批实施。市区城市防洪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市已由一个不设防的城市成为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水环境不断改善的新常州,通过改造城区一批断头河、断头浜,加快沿河绿化管网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一水多用,部分河段已显“水清、岸绿、流畅”的景观。为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创建作出了应有贡献。
新农村水利建设稳步加强。2003年以来,由于“两工”取消,农村水利建设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为此,我市积极审时度势,特别是利用各级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尊重民意,因势利导,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保证了农村水利的稳定和加强。五年中,共完成土石方8216万方,完成小沟以上建筑物9627座,疏浚各类河道1469条、长2517公里, 加高加固圩堤917公里,修建防渗渠1608公里,新建维修塘坝1324座,增加蓄水量1000万方,新建改造泵站633座,功率2.85万千瓦,改造中低产田33.3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0平方公里,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13.66亿元。特别是通过坚持不懈开展县乡河道疏浚,以及持续开展的塘坝达标水源工程建设,不仅有效破解了山丘区发展的水瓶颈制约,而且实实在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热情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较好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投身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