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设施不断完善、市区河道日益清澈、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龙城常州正散发出水乡魅力。
今年是常州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之年,面对挑战,我市水利系统用数字作出响亮的回答:截至10月底,全市实际完成水利投资6.26亿元。其中,城市水利和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1亿元,“清水工程”水利专项治理
完成投资1.58亿元,农村水利完成投资3.58亿元。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常州水利人正为全面小康加码。
关键词:城市防洪
围绕“到2010年,常州城市中心区达到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我市水利部门正有序推进城市防洪重点工程建设。
横塘片城市防洪工程是今年城市防洪的“重头戏”。通过一年的建设,横塘河北枢纽工程水下部分工程已完成并通过验收,6月15日拆坝通水后,机泵和电气设备的联动调试、房屋装修和场区环境绿化等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6955万元,占计划的92.7%。横塘河南枢纽水下工程基本结束,正在进行附属结构的施工,已完成75%以上。
同时,我市不断加快城区洼地除涝工程建设,列入今年居民区洼地除涝工程的项目共11个,均已在汛前完工投运,累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辖市区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启动,金坛市城市防洪石桥枢纽即将开工,溧阳市城市防洪溧城镇湾溪河整治工程也已启动。
“今年我们这里没再被淹!”“再大的雨,一会儿就排掉了”……这是越来越多常州人的心里话。
关键词:清水工程
尽管近两天天气寒冷,却影响不了红梅东村杨老伯的好心情,“我在这住了五年,以前附近的光明浜臭气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现在‘臭水沟’变成了绿化带,今后还能在这里锻炼身体!”事实上,不仅是杨老伯一人,周围众多的居民,都切身感受到了环境的日益改善。
以水质改善、环境改观为目标的市区水环境整治工程已连续开展了三年,进入2006年,“清水工程”的提出把这一行动推向深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水利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后塘河等23条河道实施水利治理,主要措施为沟通水系、建站换水、清淤护岸、绿化环境等。2006年底前完成整治工程的水下部分,2007年一季度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围绕“清水工程”的实施,水利系统在组织、人力、物力上加大力度,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定期召开建设例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审批、统一监理和统一投资”的原则,实行市区联动,分级实施。
据统计,到10月底,23条河浜的水利治理项目基本完工和15条河浜接近完工。
为确保市河长期整洁、美化,市水利部门对市河保洁和市河换水工作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市管河道划分标段,增加船只、人员和打捞频率,扩大延伸河道保洁范围,增加换水频率。目前,城区纳入保洁范围的河道达24条48公里,基本覆盖了主城区。针对今年道路建设水系阻断增多、岸坡水面漂浮物回潮的情况,水利部门还积极实施引潮释污、开机调水,加大岸坡垃圾、河道漂浮物的突击清理力度。
关键词:农村水利
谈起2006年上半年,最让溧阳农民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遍布297个行政村的1222条河塘通过清淤整治,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昔日臭烘烘的“酱油缸”,今朝鱼虾又嬉戏了,碧波清流重新融进了他们的生活中……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借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村庄河塘清淤、切实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强劲东风,全面拉开了村塘清淤会战的帷幕。
市水利部门经过充分调研,制定了“四个结合”的实施方案:一是与农村规划、水利规划相结合,坚持一土多用,积肥造地,小塘变大塘,多塘变小塘;二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行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改善环境综合配套;三是与水源工程建设相结合,综合实施河道清淤扩容,改造水利配套设施等建设,提高塘坝河沟调蓄、复蓄能力,改善水质;四是与农村公益性工程相结合,确保农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从3月1日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村中河塘清淤战斗全面打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市累计投工5350个工日,完成村组河塘疏浚5199个(条),清淤土方1029.7万方,使村中河塘面貌焕然一新,顺利通过省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
与此同时,水利部门还积极落实镇级河道的长效管护方案和措施,2006年列入全市长效管护试点范围的河道共132条、管护长度386.9公里,是上年的2倍;加大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力度,截至目前,丘陵山区共新建改造塘坝434座,增加库容412万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