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地处太湖平原西北部,区域内河网纵横交错,沟塘密布,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7.4%,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曾几何时,水洁池净,河畅湖清,围塘为村、沿河成镇,水乡特色浓郁,农村水环境在群众生活、生产,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该区乡镇企业的崛起,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工业“三废”污染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重,生活污染压力较大,河、塘水质恶化、杂草丛生、堵塞淤积,失去了往日的明丽。群众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六、七十年代淘米煮饭,八、九十年代洗衣洗菜,眼下鱼虾难见踪影”。 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农村水环境污染源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较大,如不及早重视、防范、治理,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恢复农村水环境,这不仅是农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这一课题,已成为广大水利建设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武进区水利部门针对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这一难题,迎难而上,紧紧围绕“建好水工程、管好水资源、优化水环境、保障水供给”治水思路,立足早规划、早发动、早部署、早治理,实施农村水环境整治工程。 大力推进河道整治工程。从2003年起,全区按照“先急后缓,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河道整治工程。区政府为加快全区河道特别是区镇河道的整治步伐,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河道整治的实施意见》(武政发[2003]66号文件),对河道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专门设立了镇级河道整治建设资金,每年1000万元,通过以将代补的形式,对纳入全区三年整治规划的河道给予补助。三年共投入资金9869万元,完成河道清淤548条计860.22公里。结合“三清”工程,投入6000余万元对村级河道进行整治,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大力推进河道长效管护。为加强已治理河道的后期管理,延长河道的治理周期,按照市水利局《关于开展镇村河道长效管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常水建[2004]12号)文件精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河道长效管护工作,提出了“2004年全区试点,2005年各镇试点,2006年全面展开”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河道长效管护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23条计101.55公里的河道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 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在对河道进行全面整治的同时,区水利部门积极实施“以点带面、集中处理”的污水处理“源头工程”,在城区中心区、重点镇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入河湖,水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已达9.8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60%,同时,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一批镇村级污水处理厂正在实施,这些工程的建成将对全区水环境的改善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武进区水利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