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地处太湖流域湖西腹部地区,属茅山革命老区,境内山、平、圩兼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多雨易涝、少雨则旱的特点。2005年,该市持续干旱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减少4成,旱情近五十年一遇。严重的旱情导致人畜饮水困难,工农业受灾损失严重。旱灾无情人有情。老区人民发扬大无畏的团结治水精神,众志成城抗旱灾、齐心协力调水源,科学指导抗旱,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尤其是入冬以来,他们做到大灾后反思,反思后大干,抢抓冬季有利时机,掀起水源工程建设热潮,并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资金投入到位。资金投入上采取政府拿大头、村里出一部分、受益企业和群众适当出资的方式。一是各级财政加大了对丘陵山区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市财政小农水补助经费、农发基金等给予倾斜,镇财政也加大了水利投入,按可用财力的4%用于水利建设,并积极申报工程立项,向上争取资金扶持。二是组织好村组“一事一议”资金,走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市场化道路,广辟资金投入渠道,做到谁投资、谁受益,鼓励社会、企业、个人投资捐资建水利。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丘陵山区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农口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落实防汛抗旱及水源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市领导多次亲临工程现场,市水利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业务指导工作。各镇、村、水库也各负其责,采取了定人、定库、定圩的办法,并层层签订工作责任制,并将防汛抗旱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直接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三是工程实施到位。在全面完成圩堤加固、河道清淤等面上农水工程的同时,加大对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针对圩区和丘陵山区的特点,对河道、水库采取了不同的管护方法。利用冬季有利时机,建好以下几大工程:水源工程、塘坝达标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一)水源工程。薛埠镇结合开展“农村五件实事”,继续推进农村改水工程,投入300万元改善水环境;投入17.5万元加固圩堤险工地段;投入190万元翻建梯级坝沟渠建筑物工程1个。茅麓镇按照以蓄为主,蓄引提调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小塘坝建设,增强雨水集蓄利用能力,今年新建、扩容和改造小水库、塘坝21面,新增库容56.3万方,改善灌溉面积1570亩,完成土方9.4万方。(二)塘坝达标工程。薛埠镇投入350万元对15座5万方以上塘坝进行改造加固,新建塘坝6座,改造涵洞14座,配套溢洪闸15座。茅麓镇完成塘坝达标15座,土方16.5万方,建筑物配套75万元。(三)节水灌溉工程。薛埠镇投入16万元推行硬性渠道防渗设施1400米,大力提高水利用率。茅麓镇投入117万元改造排洪节制闸(坝)6座,新建20英寸轴流泵排涝站一座,改造直径60厘米引水涵一座,完成阳山水库干渠衬砌500米,其他渠道衬砌7公里。(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薛埠镇共有在册小型水库16座,经鉴定有14座水库被鉴定为三级病险水库,他们根据上级水利部门的要求,分期分批落实除险加固措施,计划每年投入200万元,5年内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