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属太湖流域平原地区,东临太湖,西衔鬲湖,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如织,共有区域性河道6条,长77.5公里,跨镇区级河道38条,长347.4公里,镇、村级河道680条,长1148公里。但由于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区,河床平缓,泥沙沉淀;河坡垦植、水土流失;水生植物蔓延、腐植物沉积;倾倒垃圾废渣,河道淤塞;排入大量污水,纳污功能削弱。据统计,全区724条计1572.9公里引排河道,淤泥总量达1100万立方米。由于河道淤积,引排不畅,严重削弱河道功能。2000年灌溉期间,常州水位低于3.0米,全区72条河道断流,95座电灌站停机待潮;稍遇大雨,河水猛涨,形成内涝。不仅增加了防洪抗旱的压力,而且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保证河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切实改善和优化全区整体水环境,保障和促进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武进区专门制订了全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通过疏通水系、清淤活水、污水处理等方式,真正打造人水和谐的新武进。 从2003年起,武进区按照“先急后缓,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河道整治工程。三年来,共投入资金9869万元,完成河道清淤548条计860.22 公里,长效管护河道23条计113公里。一是制订了河道整治规划。区水利局组织技术骨干花了近半年时间,对境域内的河道现场测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根据测量情况制订了全区河道综合治理规划,分三年实施,每一个镇(区)都明确了具体任务、工作时限。二是出台了指导性意见。为进一步加快全区河道的整治步伐,区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河道整治的实施意见》(武政发[2003]66号文件),明确了河道治理的“四清要求”和“六个结合”。“四清标准”即即河底淤泥出清,河面水植物和漂浮物捞清,河中障碍物除清,河坡杂物铲清;“六个结合”即河道整治必须与堤岸加固加高结合,与积肥造田相结合,与改造河网相结合,与改善水环境相结合,与镇村“创卫”相结合,与护岸工程相结合。三是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和“分级治理”的原则,区级河道由区水利局负责实施,镇级河道由镇政府负责,村级河道由各村负责。区政府专门设立了镇级河道整治建设资金,每年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纳入全区三年整治规划的河道给予补助。同时,为解决村级河道战线长、任务重、矛盾大的问题,我们结合“三清工程”,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对村级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四是落实河道长效管护机制。为加强已治理河道的后期管理,延长河道的治理周期,我区积极开展河道长效管护工作,2004年区级试点,2005年各镇试点,2006年全面推开。到目前为止,全区有23条计107公里河道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2006年全区23个镇和开发区还将有200条520公里河道实行长效管护,建立管护队伍120支260人,管护经费146余万元。 (武进区水利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