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吕振霖:在全省市县水利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3-03-25  来源:办公室

继续开创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13年3月22日)

同志们:

    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罗志军书记、李学勇省长和石泰峰副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并从全省“两个率先”、“八项工程”发展大局的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江苏水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徐鸣副省长的重要讲话,总结回顾了过去5年全省水利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今后一个时期和2013年的水利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开创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10年水利工作的基本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10多年,是江苏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水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始终突出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四大重点任务,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发展,着力建设现代水利的基础保障和综合服务体系,水利的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生态保护能力和民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10年,我们基本建成较高标准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不仅全面完成始于90年代规划实施的治淮、治太和江海堤防建设任务,而且全面启动新一轮淮河治理、太湖治理、沿海水利和江海堤防加固提升工程建设;不仅持续加强大江大河的规划治理,而且重点加快区域骨干河流的综合治理,全省水利的防洪保安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这10年,我们基本建成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通过建设南水北调、通榆河北延、卤汀河、泰东河、走马塘等一批重大水资源调配工程,以长江为源头,以大运河、通榆河和望虞河为主要输水通道,以太湖、洪泽湖、骆马湖为主要调蓄水库,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更加完善配套,实现了长江、太湖、淮河、沂沭泗河四大水系的互通互联、互调互济。调水能力和调度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不仅有力保障了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且有效促进了区域水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

    这10年,我们全面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大规模推进农村河网水系整治工程、灌区配套工程、圩区治理工程、山丘区水源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水利建设,农村水利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有力促进了全省粮食“九连增”和新农村建设。

    这10年,我们经受住了多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2003年和2007年的淮河大洪水、2006年里下河地区严重雨涝、2008年滁河大水、201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2012年超强台风等多重自然灾害的袭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依靠多年建成的水利工程体系,周密部署、科学调度、团结抗灾,全省没有人因灾死亡,没有重要水利工程失事,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全局性影响,水利防灾减灾效益更加显现。

    这10年,我们初步建立水资源严格管理和保护制度。“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基本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河湖管理与保护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依法管湖(河)、依法治湖的局面开始形成;水库改造、河湖连通、生态清淤、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退渔(圩)还湖等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这10年,我们积极创新现代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水利建设管理上,创建规划管理制、设计招标制、竞争立项制、绩效评估制;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基本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公益性工程政府保障、经营性工程推向市场、准公益性工程民办公助的管理制度;在水利投资管理上,基本形成政府投入增长和市场融资拓展相结合的新机制;在水务管理制度改革上,积极展示水务管理的制度优势,全省70%的县(市)区建立水务管理体制;在基层(社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上,以基层水利站为纽带,多种形式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这10年,我们实现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局。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的机遇,在全国率先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完成省市县三级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出台既体现共性规律、又有省情特点的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积极落实水利投入政策,大力发展水利市场化融资平台;扎实组织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涌现出一批水利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

    通过这10年水利改革、创新发展的实践历程,使我们对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形成的一些基本经验,更是我们今后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财富。

    一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治水思路。兴水利、除水害,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水平,总是对水利的保障能力和发展任务提出不同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10多年,正是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水利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遇到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我们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明确提出确立一个理念(人水和谐),遵循两个规律(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三个统筹(统筹流域与区域同步治理,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协调治理),提出四个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民生服务能力),并提炼概况为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作为新时期江苏发展现代水利的主要任务,作为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促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行动指南。10年的实践证明,把遵循水的自然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学的治水理念、与时俱进的治水思路和统筹兼顾的治水方略,是推动新时期水利行业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是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不断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水问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防洪、供水和水生态环境方面的基础支撑和保障,是现代水利发展的基本任务。这10年,我们在持续加强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同时,针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形势,大力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沿海地区水资源保障工程以及区域性重要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参与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实施退圩还湖、城乡水环境建设等,大大拓展了现代水利在资源环境和经济开发方面的多重功能效益。1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把水利放到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中研究和谋划,把握方向、找准定位、拓展功能、创新发展,才能不断提升现代水利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

    三是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的引领和指导。规划是水利行业发展的基础和龙头,也是引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发展的行动指南。这10年,我们根据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四大任务,坚持从规划入手,先后完成全省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湖泊保护规划、全省水系规划、沿海水利专项规划、重点区域治理规划、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以及两个五年水利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水利综合和专项规划。特别是中央和省水利工作会议以后,省市县三级同时编制完成水利现代化规划,可以说,我们已经基本形成江苏现代化水利规划体系,为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10年的实践证明,编制现代水利发展规划的过程,是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水的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应用的过程。

    四是始终坚持民生水利的工作方向。水利的发展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又服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利工作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民生水利的发展方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问题,让他们更多地在水利发展中受益。这10多年来,我们大力调整水利投资结构,大规模实施农田水利、灌区配套、水库改造、城乡河道疏浚整治、水源地安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实事工程。组织各级水利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听民意、问民需,集中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水问题,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10年的实践证明,在任何时候,水利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必须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发展生产、追求幸福生活的新要求,这始终是水利工作的根本方向。

    五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这10多年来,我们持续推进水利建设管理、运行管理、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投融资管理、水务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不断破除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发展的制度障碍。我们在南水北调大型泵站群建设、沿海淤土地基施工技术、太湖蓝藻治理和生态清淤、水利智能化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装备改造传统水利的巨大潜力。10年的实践证明,制度创新加科技创新是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根本动力。

    这10年水利改革发展,大大加快了全省水利现代化进程,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水利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奋斗任务。我们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乃至严峻的挑战:大量河湖水域的过度开发利用,严重威胁水生态环境;污染总量的超标排放,严重影响城乡调水供水安全;传统水利体制机制的惯性影响,严重制约现代水利的转型发展;面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我们的知识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更加凸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在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发展的实践中,克难攻关、战胜挑战,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水利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新时期的水利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是今后江苏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但是,治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任务,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水问题的过程,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水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里,就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要以生态文明统领水利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水是自然资源、生态要素,水生态文明是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必须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强调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到水利行业,就是要尊重水的自然规律,维护江河湖泊的生态功能,保障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人水和谐社会是水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也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牢固确立、自觉贯彻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断丰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积极调整水利工作思路,以水生态文明引领水利现代化建设。必须切实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相对人类社会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发展,水利也经历了除水害(防洪保安)、兴水利(开发利用)到水生态文明(节约保护)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充分反映了治水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客观规律,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更加自觉地推进水利改革,创新水利发展,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在治水思路上,更加注重江河湖泊生态功能修复治理,维护水的自然循环、可持续利用;在行业管理上,更加突出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和节约利用,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制度建设上,强化水资源严格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严格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水利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要在认真总结这几年水利部门在太湖水环境治理、城乡河道疏浚整治、区域骨干河流综合治理、退渔还湖(河)等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化实践,通过扎实开展水生态健康河湖、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环境优美乡村创建活动,更大力度推进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建设,以水生态文明引领水利现代化建设。

    (二)要建立最严格的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江河湖泊既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防洪安全的主要屏障,又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严格江河湖泊的管理与保护,不仅是防洪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可以说,维护江河湖泊的生态功能,是水利行业的立根之本。这几年,我们虽然在加强河湖管理、修复河湖生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受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的影响,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人水争地、河湖污染、生态退化问题更加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更严重威胁到未来水利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河湖的生态功能、保障河湖的安全运行,已经成为当前水利行业一项最为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必须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要建立最严格的河湖管理保护制度。河湖资源与土地资源一样,都是人类不可再生的生命资源,必须像建立最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一样,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严格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的要求,建立各级地方政府河湖管理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坚决贯彻落实省政府刚刚出台的《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等效补偿办法》,所有重要河湖都要勘界确权,明确管理保护范围,实行严格的河湖岸线开发利用行政审批、重要河湖岸线建设项目洪评和环评把关、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等效补偿制度,按照行政区域考核水面率。科学核定河湖纳污净化能力,建立严格的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河湖生态健康状况实行定期“体检”并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公众加强对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的监督。要优化河湖水系规划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积极优化调整河湖水系布局,合理划分河湖等级和功能定位,向社会公布一批必须严格保护的涉及社会供水和防洪安全的重要河湖名录。以规划建设清水通道系统为重点,通过河流疏浚整治和湖泊生态清淤,促进江河湖泊互联互通、互调互济、排水归槽、清水畅流,保障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安全调度。要加大河湖生态修复治理力度。长期以来,水利投资主要用于控制性工程建设,而河湖的长期自然淤积和污染积累已严重削弱其生态功能作用,应当积极调整水利投资结构,在全面勘测、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进以拓挖疏浚、生态清淤和退圩(渔)还湖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恢复河湖引排调蓄能力,修复河湖的生态环境,维护河湖的生态功能。要加强河湖依法管理保护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全省重要河湖水域岸线资源有效监控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资源的行为。加强河湖管理执法队伍、执法基地和执法装备建设,定期开展河湖清障执法活动,有效打击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资源、采砂、排污等行为。

    (三)要积极鼓励发展水利经济。水是自然资源、生态要素,也是经济资源、生产要素。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基础产业。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水利的基础保障作用,而忽视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这几年,全省各地在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发展的创新实践中,水利经济应运而生,形成了资源开发型、产品经营型、工程管理型和资本运作型等多种水利经济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面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水资源双重属性和水利的双重功能作用的认识,在继续加强水利公益性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的同时,着力开发水利产业经济的功能作用,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创新水利发展机制,更好更快地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要积极调整水利规划设计思路,把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和水利的双重功能的基本概念,真正贯彻到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调度运行之中。按照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使水利发展的规划布局和重点工程建设更好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有机融合,既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安全效益、水资源保障效益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优化聚合经济要素、承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效益。要认真制定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无论是从水资源的经济属性还是从水利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水利经济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水利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水利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总结推广水利经济的发展模式,制定水利经济的发展规划,拓展水利经济的发展思路,提出水利经济的发展举措,引导水利经济积极有序健康发展。要着力培育水利资本市场。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水利经济,必须创新水利投入机制,培育水利资本市场。要在认真总结各地水利融资平台运作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和水利经济发展。要加强水利融资平台管理,促进水利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鼓励水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更好地引领水利经济发展。要建立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各级水利部门要把发展水利经济列入行业发展的重要日程,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水利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政策研究和工作交流,建立水利经济统计与分析制度,总结推广水利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加强水利经济发展的宣传,为加快水利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要更大力度推进水务管理体制。这几年,全省水务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涌现一批比较成熟的典型经验,充分显示了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制度优势。实践证明,实行水务管理体制,有利于落实水资源统一规划、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符合水的自然规律,是现代化水利管理制度的建设方向。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地把建立水务管理体制作为现代水利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任务。要大力拓展水利行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继续加强防洪排涝、农业灌溉等传统水利职能的同时,针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的水问题,要主动参与,努力实践,积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在创建城市水利工作体系、加强城乡河网水系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建立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城乡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水利部门的主力军作用,以水利行业更多更有效的创新实践推动水务管理制度建设。要不断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积极支持徐州、苏州、武进等已经全面实行水务管理体制的地方,继续深化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探索,围绕建立健全城乡防洪排涝统一指挥调度、城乡河湖统一管理维护、城乡供水统一经营管理、城乡排水与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统一规划治理体系,把水务管理的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科学治水、科学管水的实践优势,以更多更成熟的典型经验,凝聚全社会对实行水务管理体制的共识,加快水务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推广。要积极调整水利投资结构。坚持城乡水利统筹发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社会管理协调推进的治水思路,切实加大对城市水利、资源环境水利和水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投入,为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提供更为有效的政策支持。当前,各地要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契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积极落实水务管理相关职能,充实调整水利部门内部机构、抓紧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推进水务管理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和人才支撑。

    (五)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农田水利面广量大、基础相对薄弱,是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短板。可以说,没有农田水利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水利现代化。这几年,全省农田水利投入大幅增长,农田水利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仍需要注意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水平。大规模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根据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按照农田水利的区域化规划、规模化治理、标准化设计、装备化建设的思路,抓紧确立农田水利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建设标准,以现代农田水利促进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二是要加强农田水利的科技创新。现阶段农田水利的工程模式和灌溉方式总体上还停留在传统水利阶段,工程设施简陋、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比较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必须加大农田水利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灌溉技术、现代设施装备、现代管理手段,加快农田水利工程的标准化、装备化、智能化建设步伐,创造更多像常熟董浜那样现代农业灌溉的先进典型,推动农田水利革命性突破。三是要创建农田水利的管理制度。重建轻管,一直是制约农田水利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加之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利用效益,而且大大缩短工程有效运行周期。必须抓住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调整的契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发展农民用水协会、农业供水合作社、农村灌溉排涝专业服务队等新型的农田水利服务模式,建立起现代化农田水利管理运行制度,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得起、用得好、长受益。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都是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县乡水利部门要把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农田水利、农村河网水系整治和农村饮水安全三大重点任务,完善规划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专门机构,落实投资政策,创新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

    (六)要突出加强水利行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传统水利面对的是水患灾害,主要任务是除水害、兴水利,强调水利工程的功能作用。现代水利更多面对的是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水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主要任务是保障河湖的生态健康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加强涉水问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越来越成为水利行业的重点任务。要突出加强水利社会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搞水利建设,主要靠政策、抓投入;加强行业的社会管理,必须靠法规、转职能。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水利行业管理服务的领域更加宽泛、管理服务的内容更加复杂,必须突出加强水利行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法规体系建设。当前要重点围绕完善水利行业社会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职能范围,水资源管理、河湖保护、农田水利管理、城乡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等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水利行业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系统的制度保障。要突出加强水行政执法管理能力建设。水利部门承担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河湖保护的重大社会责任,但水行政执法能力明显不足。要整合水利系统执法资源,强化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形成统一执法、联合执法,树立执法权威,提高执法效率。要通过加强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开展以案释法、组织执法案例交流,提高执法能力水平。要建立执法基地,加强执法装备建设,以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水行政执法管理能力。当前,围绕河湖资源管理与反管理的斗争十分尖锐,我们必须以坚决有效的行政执法手段,打击各种对河湖资源侵占破坏的违法行为,坚决维护河湖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要突出加强水利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以加强和创新水利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继续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可管可不管的事放开不管,能下放管理的下放管理,必须管理的坚决管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也不缺位,建立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严格规范水行政决策程序。凡涉及重大技术问题的重要决策,严格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凡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决策,实行群众参与听证制度。建立机关行政决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机制。要更加重视基层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继续加强和完善乡镇水利站、大力发展农村抗旱排涝服务队、河道管护队、农村供水协会和农民用水协会等多种方式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的同时,积极创建城镇供水、排水和河湖水生态保护等涉水管理和服务体系,把水利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落到城乡基层。

    三、要着力提升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能力

    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省水利系统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改进作风、艰苦奋斗,为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

    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水利现代化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当前,需要我们以水利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以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为主线,针对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学习,增强知识,拓宽视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水利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水利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目标任务的认识,不断深化水利现代化建设发展途径和重点措施的认识,努力把握工作的规律性、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组织驾驭能力。

    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发展的过程,改革创新是加快这个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仍然面临许多传统水利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制约,还要面对大量传统水利建设与管理现代化改造的任务,需要我们直面挑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破解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制度障碍和技术难题,不断丰富和发展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实践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水利现代化发展之路。

    改进作风,艰苦奋斗。今后几年,是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关键阶段,需要我们团结带领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砥砺前行、艰苦奋斗。当前,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作风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各项规定。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农村社区了解基层水利工作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把解决基层的水利问题、满足城乡群众的合理需求,作为做好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抓住影响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通过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解剖典型,积极推动实践创新,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实践的不断深化,促进认识的不断升华,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坚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长期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始终确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始终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始终确立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事业精神,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全省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奋力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我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全省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江苏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江苏水利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主办单位:常州市水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B座503室

电话:0519-8568218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5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