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创新支撑水利发展——“十五”水利科技创新回眸 |
发布日期:2006-01-23 来源:水利部网站 |
中国水利报 中国的水问题是极端复杂的。“十五”时期,在治水新思路的指导下,水利科技工作成就显著。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用水标准、洪水资源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灌区管理、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控、水旱灾情监测评估、水土流失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了现代高新技术;在江河治理技术、防洪减灾技术、坝工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水平成果。科研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进展,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回顾“十五”,水利科技创新为水利发展起到了坚实的支撑作用。 “十五”期间,水利部积极争取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广泛开辟资金渠道,加大水利科技投入。根据科技创新的规律,建立了自主创新计划,引进消化吸收“948”计划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计划,水利科技计划体系逐步完善。同时,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863”“973”重大技术装备等项目。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组织或申请的国家级、部级各类科技项目500余项,经费近8亿元。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重大项目10余项,经费约3.3亿元,社会公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150余项,经费约1.2亿元,远远超过“九五”期间的投入。 水利科技创新紧紧围绕水利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转化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水利传统行业,以科技进步推动水利现代化,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水利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共取得水利科技创新成果200余项,近3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30项水利水电类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我国水利科技的总体水平已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为配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也为“十一五”重大科技立项作准备,及时启动了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形成了《水利科技发展前沿报告》《水利科技国内需求调研报告》和《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战略研究报告围绕水利中心任务和工作,分八个领域阐述了我国水利科技面临的现状和重大需求,科学判断了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从宏观、全局的高度,凝练出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科技发展的方向、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开展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的重要的指导性依据。 组织开展了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研究,即将出台《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从政策层面解决科技投入不足、创新活力不够、重大问题研究缺乏和行业科技管理薄弱等制约水利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 改革前部属的19个科研机构,改革后保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科学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四个科研机构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4个科研机构将整体转制为科技型企业;2个科研机构转为中介单位;其余科研机构进行撤并、整合。 目前,已经平稳地完成了结构性归并工作,科研力量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4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初步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稳步向创建现代科研院所的方向迈进。2001、2002、2003、2004年四院的总科研合同额分别达到2.77亿、3.67亿、4.54亿和5.42亿元,2005年超过10亿元,综合实力显著提高。通过招聘,一批优秀人才从国外和外行业到部属科研机构担任了学科带头人;整体转企的4个科研机构科技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 为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并努力实现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衔接,启动了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评审认定工作。2004年,认定水工程建设与安全、水沙科学与江河治理、水科学与水工程、岩土力学与工程、黄河泥沙等五个实验室为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编制了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建规划,准备在2004~2006年计划投入2亿元用于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已建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良好的基础上,近期还将组建5~7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水科院和河海大学联合组建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这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已逐步成为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基地。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围绕“开源和节流”总体目标,“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攻关项目从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污水再生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开发等三个方面入手,其研究成果对生产实际应用起到了极好的支撑作用。“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科技攻关项目,揭示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三者间相互依存的定量关系与转化规律,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 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整体提高。“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重大专项,围绕湖泊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污染控制生物与物化新技术以及水污染控制基础性研究等几方面开展工作,提高了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水利部组织了“生物生态措施修复污染水体”项目,通过生物廊道、人工湿地、生物浮岛、土地处理等技术的研究示范,修复了受污染水体,恢复了水体自净能力。 高新技术手段加快了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步伐,对传统水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黄河等五个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试点的建设,为实现试点区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施塔里木河、黑河、扎龙湿地应急生态调水过程中,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对输水效果进行了监测、评估和分析,为评价调水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除此之外,在坝工技术、江河治理技术、防洪减灾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水平成果。 经过各级水利科技部门的共同努力,已经有一大批先进实用的水利科技成果进入了水利建设主战场,在防洪减灾、农业高效用水、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等各个领域里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召开推介会、展示会的方式,介绍并宣传了新技术、新产品。如“南水北调工程宝应站工程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防汛抗旱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2004中国节水及用水先进技术设备展览推介会暨中国节水高层论坛”“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摊铺技术研讨会”等。通过建立示范区的方式,使先进的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如在山东、河北等地建立的小型苦咸水淡化示范工程,在广东、江西等地建立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广示范效应。 水利部不仅成功组织了第二十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第十九届国际灌排大会、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念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等重要活动,还同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继续加强了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等国际中心的工作,2004年还成立了世界泥沙学会。通过这些工作,提高了中国水利的国际知名度,为国家赢得了声誉,有力带动了我国水利水电技术、设备的输出。 在技术引进方面,通过水利部“948”计划的实施,加强了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利技术交流,使我国水利科技对世界先进水平具有灵敏反应并基本保持同步。据统计,“十五”期间,安排引进、创新与转化项目276项,支持的重点领域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及管理,防洪减灾,水环境治理保护,施工关键技术装备等。 |
主办单位:常州市水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B座503室
电话:0519-8568218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