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莎”见证上海抗灾能力增强 |
发布日期:2005-08-08 来源:水利部网站 |
从8月5日11时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台风警报,到8月7日凌晨4时33分上海解除台风紧急警报,近中心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台风“麦莎”,历时41小时,终于渐渐离申城远去。
一系列数据表明,与1997年第11号台风相比,“麦莎”带给上海的风更大、雨更猛,持续时间更长。这是近十年来对申城影响最大的一次台风过程。然而,这次台风对上海造成的损失却明显降低。 减灾网络:越来越成熟 [最新数据]台风“麦莎”裹着暴雨向上海扑来。从8月5日夜里开始,上海市区普遍刮起了8-10级大风,市郊风力更是达到9-12级。据统计,上海普降了100-250毫米的暴雨,最高的普陀区雨量达到309毫米。狂风暴雨给上海造成了1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镜头回放]1997年8月18日登陆的第11号台风,曾经也为上海市区带来了8至10级的大风,市郊风力为9-10级,最大的崇明岛风力达到11级。当时,雨量在100毫米左右,上海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6.35亿元。 台风“麦莎”影响上海的警报发出后短短几个小时内,一张涉及海、陆、空各方,遍及全市各区县的防汛抗台网络就已全面铺开—— 全市8000个工地项目经理在接到短信群发系统后,再次组织巡查工地,固定施工机械,准备好各类抢险设施、应急抢险队伍;2.5万房地系统职工上阵,严密跟踪市民的居住安全,近2000名房屋应急维修人员整装待发;市政、绿化、户外广告设施检查,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各级部门和区县领导纷纷靠前指挥…… 这个整合“测、报、防、抗、救、援”6方面减灾系统,覆盖全市的减灾网络在“麦莎”面前,运作日趋成熟,效应也愈发明显。统计显示,尽管全市先后有350条1万伏以上的高压线路受损,但上海的供电目前已基本恢复正常;尽管全市应急联动中心共接报近2000人次,但全市没有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尽管“麦莎”共吹倒了2700棵行道树,但1451棵古树名木基本无恙。 [点评]市防汛指挥部和各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按照各自的防汛防台预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沉着应对台风“麦莎”来袭,在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见证了本市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增强。 基础设施:越来越牢固 [最新数据]截止到8月7日上午11时,“麦莎”造成上海市区84条段马路积水20至30厘米,经过排水部门奋力抢修,截至下午15时,中心城区道路积水基本退去。 [镜头回放]1997年8月19日的9711号台风,也是风、暴、潮“三碰头”,造成全市200多条段马路积水,540间房屋倒塌。 疾风骤雨下,上海不断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了一道道坚硬的屏障,成为抵御“麦莎”的有力武器。 构筑四道“防线”,防汛设施不断加固。9711号台风袭击上海后,上海沿海地区多处海塘出现了险情。为此,申城启动了历史上投资强度最大的一次海塘加固工程。全市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修建、加固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及长江口南岸和杭州湾北沿的海塘,使之全部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潮位和11至12级台风的标准。在黄浦江沿线,一道总长达到318公里的“铁壁铜墙”也在2003年汛期前全面建成,整体达到抵御千年一遇的台风、高潮位标准。至此,由沿海大堤—黄浦江防汛墙—内河防汛墙—市区排水体系构成的四道“防线”正式形成,在此次迎战“麦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尴尬,已与越来越多的市民说再见。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上海通过实施“365”危棚简屋改造,使大批市民住进新居,至2000年底,全市基本完成了“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拆除各类房屋2787万平方米,64万上海市民圆了新居梦。2001年起,上海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旧区改造。 此外,通过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平改坡”综合改造,老公房的房屋渗漏、管道堵塞现象也大为改观,近 90万户普通市民家庭就地改善了居住条件,再也不用为下雨天而烦恼。 [点评 ]千里江堤、千里海塘、区域除涝和市区排水“四道防线”的基本建成,“数字防汛”等现代科技新技术、新成果在此次抗御台风“麦莎”过程中的应用,使我们的防御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多部门联动,资源共享,为我们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当然,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在总体防御标准和河道调蓄、内河防汛墙、城市排水标准等方面还有薄弱之处,需要我们常备不懈,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城市抗灾能力。 以人为本:越来越凸显 [最新数据]截至8月7日凌晨,上海沿海沿江地区共转移一线海塘外作业施工人员和危房简屋、工地临房、茅屋棚舍内人员达到16万之多。这在上海建国以来抗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镜头回放]1997年11号台风时,本市基本未组织大规模人员撤离。 台风就是命令,申城上下紧急行动!中枢指挥系统——市防汛指挥部8月5日11时发布撤离命令,上海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离行动。 狂风怒吼,大雨滂沱,正在参与洋山深水港区建设的上千名建设者从港区“大撤军”。作为洋山深水港区唯一陆路通道,东海大桥开始发挥“大通道”作用。按照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指示,原本只允许施工车辆通行的东海大桥敞开大门,几十辆大巴士以及各类中巴车、面包车鱼贯开上东海大桥,直奔洋山深水港区。整个撤出过程一直持续了7个小时,共撤离人员3000多名。 大撤离的同时,各级防汛部门在方案的准备上,设想了许多,既确保所有人员安全,又将撤离人员妥善安置。金山、奉贤和南汇等区,直面东海,处于“麦莎”登陆线路范围内,从而成为此次沿海转移行动的重中之重。南汇区撤离人员中,包括约300名当地村民。这些居住在海边的村民,首选是让他们到可以保证安全的亲戚家暂避,没有亲戚的,就由政府部门帮助转移至学校。位于芦潮港镇的秋萍学校,是南汇区撤离安置的最大集中点。在这里,每间教室要容纳二三十名工人,配备了蜡烛、电视机和饮水机,并事先准备了200桶纯净水。虽然学校尚在放假期间,但工作人员全都赶来加班,确保学校全天有热水供应,让撤离人员洗上一个热水澡。江苏淮安的汤汝华用从工地带来的席子在教室里打了个地铺。他说,转移前每人还领到了100元的伙食费,这些钱足够他们未来三天在附近的镇上就餐。 [点评]此次较为成功地抗御台风“麦莎”,是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温家宝总理关于“不存死角、一处不漏”的批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的结果。特别是实施了16万人的大撤离,这在本市防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市民高度配合,党群之间凝聚一心,广大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较好地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来源:解放日报 2005年8月8日 |
主办单位:常州市水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B座503室
电话:0519-8568218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