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长江上游出现“绿色生态屏障”
发布日期:2005-08-01  来源:新华网
“长防”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长江上游的山逐渐变绿,水逐渐变清,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正悄然出现。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但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加之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无序开发等人为破坏,四川的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1998年9月,四川省政府颁布了“禁伐令”,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0万“森工”放下斧头,变成了“种树人”,开始从事森林管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开展林区多种经营;1999年10月,四川全省又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在两年内停止了对300万亩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的耕种,转为植树造林。

    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纷纷抓住机遇,将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四川省还确立了生态建设5年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和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

    连续多年的大规模生态建设,使得长江上游绿色屏障逐步得以恢复。以四川为例,从1998年到2004年,全省通过实施天保工程,对1923万公顷森林实行了常年性管护,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1100万立方米,相当于少采伐47万公顷天然林,使长江上游最大的一片水源涵养林得以休养生息,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17.7亿吨。

    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的退耕还林工程,使长江上游一大批宜林荒山、疏林地和陡坡耕地,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森林复合群落。如今,在长江重要支流——岷江河谷两岸的山坡上,再也看不到一块块难看的“大字报田”和“补丁田”,而是满眼葱绿。如今,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已由6年前的24.2%上升到27.9%。

    地处长江上游林区的各市州,近年来大多完成了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向水电开发、生态旅游、绿色农业、中药材等多业并举的转变,一片青山绿水支撑起了一方财政、富裕了万家百姓。

    根据规划,四川省2010年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5%以上,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将更加苍翠和牢固。(完)

 

主办单位:常州市水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B座503室

电话:0519-8568218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5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