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中国探索建设节水型社会应对水危机
发布日期:2005-02-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2月27日电(记者马维坤)清澈的黑河水,出深山、穿戈壁、汇聚进胡杨遍地的内蒙古额济纳绿洲。水过处,绿色层染,迷人的黑河之春尽显勃勃生机。在过去三年中,中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在黑河中游的甘肃省张掖市全面展开。

    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是依靠发源于祁连山冰川雪山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水滋养的一片绿洲。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随着流域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多的占用水资源直接导致黑河断流,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急剧恶化,成为影响中国北方200万平方公里区域的沙尘策源地,同时也给中游的张掖引来了生态麻烦:沙尘频起,靠近沙漠边缘的田地加速被沙漠侵蚀。黑河流域已成为中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生态最为恶化的地区之一。

    黑河流域的水危机仅仅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据中国水利部统计,目前全国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到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至2000万公顷。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

    而在缺水的背后,人们传统的用水方式并未发生变化。在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人们种植一亩水稻要用去2000立方米左右的水。在北方地区,种植一亩小麦普遍毛用水量在700立方米左右。中国水资源研究所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研究室主任王建华博士说:“这种与缺水现状严重不匹配用水方式使水资源管理部门意识到,如果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那么不仅会更加加剧中国缺水状况,而且也有可能使政府投巨资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无法发挥效益。”

    在这种背景下,建设节水型社会就成为中国最现实的选择。节水型社会是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以其缺水的典型性在2002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在这项前无古人的探索中,张掖市将水权制度的建立作为突破口,在确定水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国家的前提下,按生态、生产、生活三个领域进行配置。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再将可利用水资源向流域各灌区、各单位和用水户进行细分。分到水资源后,用水户享有使用权、经营权和转让权。

    记者在张掖采访时看到,以水权改革带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给黑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好处:区域内水资源实现了总量控制,从制度上限制了人们无节制地攫取水资源;经营权的明确使人们有了节水的积极性,节水型经济迅速崛起;水商品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科学配置水资源成为各领域人们的自觉行动,水资源更多地向产出高的高效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流转;人人算水账、人人关心水,公开、透明的水务管理模式基本形成。

    据水利部官员介绍,按照中国水利部的计划,目前张掖试点已进入全面总结阶段,此后张掖经验将逐步在中国全面推开。(完)


 

主办单位:常州市水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B座503室

电话:0519-8568218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5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