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奏响人水和谐的最强音——写在苏锡常地区全面完成地下水禁采任务之际
发布日期:2006-01-16  来源:江苏水利网

   神奇的苏锡常,既因水而兴,也因对水的过份索取而制约其发展。为了续写新的神奇,他们抛弃了沿袭多年的靠挖井取用地下水的习惯,打破尘封多年的行政分割,倡导规范高效的用水制度,使整个区域用上了洁净的长江水,一度因过分开采地下水而遭到破坏的地质环境得到了明显修复。水,这个大自然中最有活力的因数,在促进苏锡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地书写着神奇 

  在江苏,有着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人文荟萃,风光秀丽,经济发达,堪称中华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这就是闻名天下的苏锡常地区。这块人水交融,奏响着一曲曲和谐强音。  

     曾经为水的过份索取伤透了心  

     水,鱼米之乡的苏锡常群众有着不解之缘。开采空隙地下水更是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老百姓生活用水便开始采用掘井方式取用地下水,此后陆续出现了深层地下水的零星开采。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缓慢发展的供水事业开始“吃力”,无法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一方面,地表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另一方面,地下水的开采量迅速上升。一段时期,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极大需求,加上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质优价廉,促使这一地区地下水开采量逐年急剧上升,并迅速进入超采状态。有识之士也同时指出,在基础薄弱的经济发展初期,水的瓶颈制约难以克服,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动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地下水超采范围逐步扩大,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日益显现。据权威部门分析,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与地下水开采在时空上表现得相当的吻合。到2000年底,区内累计沉降量大于0.2米的区间面积已超过了5000平方公里,约占苏锡常平原区总面积的42%,常州市区的东部、无锡市区的北部和苏州市城区累计沉降量均在1米以上。在部分地区,地下水的超采还引发了地裂缝灾害。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触目惊心,一度成为全国此类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法律撑起地下水禁采“保护伞”  

    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过量开采地下水又引发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上,是舍鸡取蛋,还是鱼和熊掌两者兼得,苏锡常地区必须作出历史性的回答。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前,江苏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就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地下水超采的严重性,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缓解了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然而,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的滞后效应依然存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于2000年8月26日作出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并且规定,2003年12月31日前超采区禁止开采地下水,2005年12月31日前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通过立法方式禁采地下水,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  

    刚性目标的柔性操作  

    苏锡常地区禁采地下水涉及三市所辖的21个县(市、区)、263个乡镇、3481个村、3892家企业(单位)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社会事业,也是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年来,江苏省政府和苏锡常地区各级政府将该项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省政府专门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主持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水利、建设、国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方位做好各项服务。   

    禁止开采地下水,完成封井任务,解决替代水源是关键。江苏还乘势而上,勇于打破多年形成的行政区域界限,在这一地区大力推进、蓬勃发展起了区域供水事业。三市五年中共筹集资金109.6亿元,建成了300多万吨的供水规模,铺设到镇的主干管2000多公里,完成了对244个乡镇的统一供水,基本实现了全区域镇村通达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封井后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水问题也是这个省禁采地下水的一大创新。 

    为此,该省采取“堵后门、开前门”的办法,五年中两次调整地下水资源征收标准,使这一地区的各市(县、区)地下水资源费与当地地表自来水到户价同价,每立方米2元以上。对于部分服务性行业取用地下水,则按照特殊行业用水价格收取;对超计划取水的除加收2至5倍的水资源费外,还在下一轮取水计划中扣除,以确保年度控采计划的完成。为做好封井工作,水利部门科学制订封井实施计划,及时深入企业,了解水源替代的具体困难,多方帮助落实替代供水方案。为防止部分企业因水质影响产品质量,省经贸委、省水利厅派员实地调研,报经省政府批准,保留了86眼特殊行业用井。在资金上,相关方面也作了照顾。为及时掌握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省国土部门筹划了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了8座基岩标、4组分层标、13座基岩浅标、173个gps标石,控制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地面形变监测网,为全国之最。  

    综合效益令人瞩目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苏锡常地区4745眼深井全部封填,提前两个月圆满完成了禁采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首当其冲的是地下水水位回升迅速,地面沉降明显趋缓。苏锡常地区五年来每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2.88亿立方米,全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区和稳定区面积的比例提高到99%。太仓、常熟、张家港、吴江、江阴等地的地下水位埋深已普遍小于40米,达到了规划控制水位标准。无锡市惠山区前洲镇,历史上曾是全区地下水漏斗中心,现在水位也比禁采前回升了5.56米。地下水大漏斗范围不断缩小,到2004年底,40米水位埋深等水位线范围比2000年底缩小了约38%。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市区地面沉降速度控制在每年10毫米左右,外围地区地面沉降速率总体趋于稳定。其次区域供水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城乡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保障率,满足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使苏锡常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产生一次质的飞跃。三是推进了全省地下水及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建成了覆盖苏南、并已跨江北上的地面沉降多手段监测网络,监控面积和监测技术跃入全国先进行列,现在,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全省重点地区地面沉降最新动态一目了然。四是通过规范取水许可、节水技改、分质供水、水价调整,全面提高了水资源管理水平,同时还产生了《江苏省地下水利用规程》、《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程研究》、等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成果和经验,为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地质环境基础。  

    江苏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探索,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业内人士称,江苏在这一领域创造了四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以省人大常委会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地下水禁采工作的目标、程序和要求;在1.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五年封填4745眼水井,为全国首创;五年投资100多亿元建设水源替代工程,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供水,在全国首开先河;建成了全国第一家较完备的地面沉降监测体系,监测手段和监测范围全国领先。 (江苏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盛家宝) 

 

主办单位:常州市水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B座503室

电话:0519-8568218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5

苏ICP备05003616号